
当地时间 2025 年 10 月 5 日,朝鲜 “国防发展 - 2025” 防务展正式开幕,这场展会以 “近乎倾囊相授” 的展示力度引发全球关注。从洲际导弹、反舰导弹到防空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展品覆盖多类军工装备,且如外界观察,绝大部分武器都能看到俄罗斯和中国同类装备的影子,唯独缺乏美国同类装备的特征。其中,多款新式导弹尤其是高超音速导弹的亮相,不仅印证了 “朝鲜高超音速导弹越搞越像样子” 的判断易资配,更折射出朝鲜在军事领域 “小步快跑、弯道超车” 的独特路径,以及其对全球军事格局的潜在影响。

一、展品焦点:火星 - 11 改型高超音速导弹
在此次防务展的众多展品中,火星 - 11 战术弹道导弹改进的高超音速版本无疑是核心亮点。有分析认为该型号并非类似中国东风 - 17,反而更接近中国九三大阅兵展出的鹰击 - 17 高超音速导弹放大版,二者均采用边条加尾翼的气动面布局,但朝鲜版本创新采用梯型截面主结构,形成了鲜明的本土化特征。
从实战适配性来看,这款导弹的设计完全贴合朝鲜半岛战场需求:1 辆战术弹道导弹发射车可搭载两枚导弹,无需专门研发新发射车,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提升了陆基机动部署效率。更关键的是,其针对驻韩美军反导体系实现了 “精准破防”, 打击驻韩美军、韩国军队的爱国者 - 3,萨德反导之类武器绰绰有余。背后是明确的技术逻辑:萨德系统拦截高度下限为 40 公里,爱国者 - 3 最大射高仅 36 公里,而朝鲜该高超弹头可在 42.5-99.8 公里的临近空间高度机动滑翔,恰好处于美韩反导体系的 “盲区”,形成 “降维打击” 优势。

二、技术路径:固体燃料与高超技术 “下放”易资配,成就弯道超车
朝鲜高超音速导弹的快速崛起,并非凭空突破,而是源于 成熟的固体导弹技术,再把洲际弹的高超音速导弹技术,下放的中程弹道导弹、近程弹道导弹上面 的务实路径。这种 “跨界融合” 的逻辑,在具体技术突破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方面,固体火箭技术奠定基石。2025 年 9 月,朝鲜试验的 200 吨级碳纤维固体发动机,推力已比肩美国 MX 导弹,成功突破大直径壳体缠绕、高能装药浇筑等三大核心难关,这一技术不仅支撑了洲际导弹的发展,更为 “高超技术下放” 提供了动力基础。另一方面,高超技术迭代效率惊人:从 2021 年火星 - 8 首次试射,到 2025 年火星 - 16B 实现 12 马赫速度、1500 公里射程,朝鲜仅用 6 年完成 6 次成功试射,可靠性通过实战化验证。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成本控制智慧:复用火星 - 11 发射车、简化制导系统(侧重面打击而非高精度点目标),既避免了冗余研发,又实现了 “洲际技术近程用” 的效费比优势,不用专门再研发 ,也让小步快跑的发展模式落地见效。

三、国际对标:优势凸显但差距客观易资配,非对称威慑成核心
若将朝鲜军事力量置于全球坐标系,需客观看待。如果拿着朝鲜的装备和中国比的话还差点,如果放到全球范围来看,朝鲜的军事力量很强了,已经超越所有北约国家,在核导弹领域已经超越了英国,法国,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俄罗斯和美国:
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朝鲜确实已领先美国。美军AGM-183A 高超音速导弹多次试射失败,GPI 拦截器尚未服役,而朝鲜已部署火星 - 11 改型、火星 - 16B 两款实战化装备;但与中国相比仍有差距,中国东风 - 17 的圆概率误差小于 10 米,精度优势显著。
在核力量领域,朝鲜疑似拥有 MX 级重型洲际弹技术,核弹头数量约 225-290 枚,威慑效能超越依赖老旧海基平台的英国、法国;但投射精度逊于俄罗斯 “先锋” 弹头(CEP 约 100 米),“部分超越俄美” 更多体现在非对称威慑潜力,而非全面技术领先。
四、战略博弈:防务展 “亮剑”,将技术突破转化为谈判筹码
此次防务展恨不得把最强、最精锐的武器都端上来的展示风格,本质是朝鲜将技术突破转化为战略威慑的关键动作。这种 “亮家底” 的行为,背后有三重战略考量:
其一,精准对冲美韩压力。针对美韩强化反导部署、频繁军演的态势,通过高超音速导弹等 “破防利器”,明确传递 “反导体系无效” 的信号,削弱美韩军事威慑。其二,聚焦非对称优势。避开与中美俄的全面技术竞争,专攻 “临近空间滑翔”“固体燃料下放” 等细分领域,以有限资源构建核心威慑能力。其三,转化谈判筹码。在半岛局势复杂之际,通过展示军事硬实力,为后续外交谈判争取主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战略话语权。
朝鲜 “国防发展 - 2025” 防务展,不仅是一次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更勾勒出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中,以 “需求牵引 + 技术聚焦” 实现国防突破的清晰路径。其高超音速导弹的崛起,既印证了 “弯道超车” 的可能性,也提醒外界:在全球军事格局中,非对称威慑正成为中小国家维护安全的重要选择,而朝鲜的实践,无疑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典型样本。
国元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