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扬帆配资,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不断完善人才引育、使用和激励机制,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支撑。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引进人才、壮大队伍是增强资源储备、提升资源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涵养新质生产力之源的关键一环。必须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坚持“高精尖缺”导向,优化人才政策,既注重招引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技术精英、行业翘楚等“领头羊”,又重视引育青年科技人才、高校毕业生等生力军,高质量打造产业人才新高地。同时,还需根据地方特色制定系列培养措施,探索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新模式,为产业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强化本地人才自主培养,定制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精品课程,采取一线指导、实地研学、帮教带练等培训方式,构建引才育才“强磁场”,有效激发人才队伍内在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充分激发出人才价值,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创新效率、强化创新效果的底层逻辑。对于千方百计引进的人才,须想方设法激发其活力,发挥出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聚焦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理念,用好用活人才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赋予更多人才认定、职称评定、计划配额举荐等权限,打破人才成长羁绊,让人才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紧扣发展大局,整合汇聚各类人才资源,以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站、研究中心组等创新平台为抓手,探索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群策群力、集智攻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茂材需沃土,良禽择良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也是服务体系、要素保障等迭代升级的过程。唯有做实做细人才服务“后半篇文章”,营造“渊深鱼聚、林茂鸟栖”的良好生态,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才能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胜势。聚焦人才实际需求,完善点对点专员服务机制,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优质高效服务,办好人才补贴、住房安置、子女教育等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和长远之虑。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创新精神,大兴敬才、爱才、重才之风,大力宣传人才先进典型、人才工作成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让人才在干事创业中收获更多归属感和成就感。(江雪)
国元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