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启运操盘,截至2024年,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增至1.9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3%,他们的学习、社交和娱乐在信息化时代均与网络密切相关。
青少年是网络强国的赓续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交流交往和创新创造提供了新空间,又潜藏着网络沉迷、不良信息侵蚀甚至卷入信息犯罪等风险。鉴于未成年人涉世未深、辨别力差、好奇心强、情绪起伏大等年龄特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更需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平台协同发力的共治机制。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离不开网络素养提升。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如果只注重网络保护而不提升其网络素养启运操盘,就会培养出一批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网络时代巨婴。未成年人的想象力、表达欲和创造力借助网络的虚拟化、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等特征被进一步激发,在这个可以充分彰显其存在感的新公共领域获得一种“蒙面大侠”的感觉,容易降低网络表达时的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可能成为“按键伤人”的实施者。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生活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法治依然是网络治理的基本方式。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必须遵纪守法,不能传播网络谣言和低俗文化、不能发布网络虚假和欺诈信息、不能实施助推网络暴力行为,这是净化清朗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的基础。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家教家风在构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父母在网络空间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和自我判断能力无疑会影响孩子的网络生活和行为。父母应以身作则,通过平等友好的沟通,帮助孩子在上网时间、网络打赏、网络信息辨别等问题上养成良好习惯。
学校是未成年人系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在构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在教育部门指导下,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和高中阶段的“法律与生活”等课程的系统学习,辅以普法微综艺、网络普法云课堂、学法用法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他们在网络空间遵德守法、文明表达、理性自律。同时鼓励引导未成年人主动参与短视频、微电影、漫画、手绘等网络文化作品的制作与创作启运操盘,发挥他们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的积极作用。
构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社会力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核心是多元社会主体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据各自的功能参与到网络治理的不同环节,以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保护机制。各地要建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妈妈评审团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公益组织,对互联网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监督举报。
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应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当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精心打造未成年人愿听愿看愿传播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在网络空间中引导他们向上向善。要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落实“实名又实人”机制,简化并有效处理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投诉机制。要制定专门的平台规则,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者未成年人专区。
网络空间是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共治机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钟小燕启运操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国元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